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十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孩古诗大全1 3岁 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十首

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十首

2024-06-29 13: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十首#】古诗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十分强,教孩子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气韵,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十首。欢迎阅读参考!

1.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一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一作: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2.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二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三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 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4.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四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5.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五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6.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六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7.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七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8.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八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唐代〕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9.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九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简介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翻译/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10.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 篇十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适合6岁孩子读的古诗十首 =相关文档推荐=   查看无忧考网少儿综合素质训练全部文档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